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不少女中豪杰从部队和地方涌现出来,像张琴秋、李贞、陈少敏等人都是代表人物。她们都在前线奋战多年。张琴秋和李贞都来自军队,陈少敏则一直在地方上忙碌,特别是在抗战期间,为鄂豫一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02年,陈少敏来到这个世界,她的父亲对她的教育很重视,让她有机会读书,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的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前往青岛开始打工生活,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。之后,她有幸进入了一所由美国传教士建立的学校学习,这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各种新思想。
1927年,她加入了共青团,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中。为了完成任务,她与任国祯假扮夫妻,秘密进行地下活动。之后,他们辗转天津、北平等地继续工作,最终两人假戏真做,走到了一起。可惜好景不长,任国祯被捕并英勇牺牲。
面对重重挑战,她始终坚守信念,毫不退缩,在天津秘密进行革命活动。随后,她辗转唐山和冀鲁豫地区,继续投身革命事业。抗日战争前夕,她前往延安深造学习。
朱理治被上级安排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一职,彭雪枫负责军事部门,她则主管组织工作。竹沟镇是新四军四支队8团的驻地,大部队外出作战,只留下几十人负责留守。
留守处作为正式机构,其合法性得到了确认。为此,上级部门调遣地方和军队的干部前来开展工作,使其成为中原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战略据点。
论年龄,她比彭雪枫年长五岁,但两人的革命经历相当。彭雪枫亲切地称她为"陈大姐"。作为红军第三军团的资深将领,彭雪枫文武双全,主抓军事工作。他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核心,联合其他抗日武装,迅速壮大了革命队伍。
彭雪枫带领部分部队离开后,当地的工作依然照常进行。1939年,上级安排李先念从延安出发,前往竹沟镇担任军事部长。他带着一百多名干部,组建了新四军的独立游击大队。
那时候,陈少敏不仅管理地方事务,还参与了独立游击大队的扩编,队伍后来成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,李先念担任司令,她则出任政委。两人都是在同一年加入的共产党,论年纪,陈少敏比李先念大七岁,因此李先念习惯叫她“陈大姐”。
在战斗最前线的关键位置,女性确实很少见。虽然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女英雄,比如邓颖超、康克清、蔡畅等,但她们并不直接参与前线作战。像陈少敏这样身处一线的高级将领,可以说是独一无二,这足以说明她的非凡与卓越。
鄂豫边区党委成立后,郑位三出任书记,但他身体状况不佳,副书记陈少敏便接手了实际工作。地方事务比打仗还麻烦,既要保障部队的衣食住行,又要扩大地区影响力,还得搞宣传、搞建设。工作强度大,陈少敏的身体也吃不消,但她仍然咬牙坚持。
1941年皖南事变后,原部队重组为新四军第五师,李先念出任师长并兼任政委,陈少敏则被任命为副政委。她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地方,主要负责组织和壮大地方武装与民兵力量,同时协同主力部队行动,并通过多种方式缓解财政压力。由于国民党中断了军饷供应,部队的扩展和维持完全依赖于自身的努力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三支队伍在湖北河南一带汇合,成立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,陈少敏担任常委,不再直接带兵打仗。1946年6月,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中原军区,中原局和军区机关开始转移突围。当时陈少敏身体不好,但她没有提前撤离,而是坚持到最后,还告诉别人,自己没那么脆弱。
部队突破包围到达陕南后,由于她和郑位三的身体状况不好,上级安排他们乔装打扮向北转移,最终成功到达延安。见到中央领导时,她表示:虽然多次病重垂危,但革命事业还未完成,必须继续坚持奋斗。
1947年,驻扎在陕南的部队转移到晋城,经过休整后计划南下支援刘邓大军。她在延安也待不住了。作为从5师出来的人,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贡献力量。可惜身体吃不消,只能去后方休养,提前告别了军旅生活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中,虽然没机会亲临战场,但内心始终渴望着奔赴前线。
新中国成立后,组织上曾多次考虑让她挑重担,但考虑到她个人的意愿和身体状况,最终大多安排她担任副职。